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评论频道 > 民生杂谈 > 正文

杨仁文:研究人才竞争正从“Pre-IPO”转向“早期投资”

2019-05-21 06:20  来源:证券时报

    卖方研究竞争进一步加剧。对外,分仓佣金收入争夺明显;对内,证券行业打造一流投行,需要高水平研究提供支持服务。可以说,整个卖方研究的生态和评价体系正面临重构。

    日前,原方正证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仁文,首次以新任所长的身份接受证券时报记者的专访,并透露了关于研究、关于人才的种种看法。

    杨仁文对记者表示:“深度、前瞻、独到的研究不会过剩,始终是稀缺的。从研究到投资,如何有效转化是买卖方一直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考察评价分析师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来进行,需要把每一环节做好。”

    他认为,研究所的竞争已经从以前的“Pre-IPO模式”(挖掘成熟头部分析师)走向“早期投资模式”(挖掘具成长潜力的新锐分析师),考验的是文化、体系、眼光和耐心。

    “研究是门手艺活”

    今年3月,距离新财富评选暂停已有半年多。如何应对卖方生态的变局,如何在新形势下打造一流研究所,是摆在各大券商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一背景下,原方正证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仁文接任研究所所长。

    作为一名从传媒与互联网行业研究成长起来的分析师,杨仁文接任所长之后依然没有放下研究工作。他在传媒与互联网行业研究领域,曾获新财富最佳卖方分析师评选第1名,在各大主流研究评选中连续多年位居前2名。

    目前除了研究管理工作,杨仁文仍是方正证券传媒与互联网行业首席分析师,也是海外研究首席分析师,一直专注于产业趋势、行业本质、商业模式研究。

    “研究类似于‘手艺活’,需要时间投入并继续精进,即便承担了管理职能,时间投入占比发生重大变化,研究也不可偏废,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对卖方研究趋势的敏锐性。”杨仁文表示。

    在他看来,卖方研究是一个古老的“手艺”行当,类似于作坊式、师徒制,同时又在不知不觉中进化,并且遵循四大规律:时间的力量——研究需要耐心,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传承进化,在长时间中慢慢生长。体系的力量——研究需要集群,既具有共性,又有多元化个性,不同研究主体交织共振。规模的力量——卖方研究,本质上主要是偏B端,容易讲究门当户对,即大客户偏好大研究所。技术的力量——技术一定会改变投研,卖方研究如何适应?或许需要循序渐进,分为三阶段推进:第一阶段,构建逻辑关系;第二阶段,投研信息化;第三阶段,投研智能化。

    研究所竞争模式转变

    纵观各大券商研究所,研究人才的来源主要靠外部挖人和内部培养,因此产生不同的团队文化和运作模式。

    杨仁文认为,研究所的竞争正在从以前的“Pre-IPO模式”,走向“早期投资模式”,即从内外部挖掘成熟头部分析师,到内外部挖掘具成长潜力的新锐分析师,其中考验的是文化、体系、眼光和耐心。

    他进一步表示,目前研究所的发展模式分为并购驱动模式(主要靠大规模挖人组建)、内生驱动模式(主要靠自我培养)、内生兼外延模式(挖人和自我培养两条腿走路)。

    “如果这样划分,以十年为周期看,或许可以预见每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杨仁文说道。

    据了解,方正证券研究所定位于打造大型研究机构,研究配置基本齐全,大约有30个研究小组,分为总量、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海外研究、大消费、中游周期四大板块,包括传媒、机械、食品、汽车、环保与公用事业、电子、军工等新财富团队。

    方正证券研究所始终坚持以自主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最近两三年,方正证券自主培养和从外部引进了一批具有很强成长潜力的新生代与中生代分析师,同时仍然在继续引进具有成长潜力的优秀人才。

    重建卖方分析师

    评价体系

    在杨仁文看来,最好的评价体系一定是简单明了的,卖方分析师的评价体系也经历从“传统标准”到“新标准”的升级。

    “后新财富时代,如何评价卖方分析师,需要从思考研究所的存在意义开始,研究所的存在价值无非是三个——品牌塑造、研究收入、业务赋能。”杨仁文说。

    据了解,券商对研究所的整体考核也体现在研究品牌、佣金收入、对内服务三大方面。

    对应这三大目标,研究所对卖方分析师的考核主要是研究声誉(研究评选、研究水平)、创收能力(派点占比排名、收入成本比)、业务赋能(对内服务)。

    杨仁文表示:“优秀的分析师一般在这三个方面都很突出:研究声誉好、研究水平高;服务客户积极、佣金收入高;产业资源网络广。”

    因此他认为,卖方分析师评价标准应该从“传统标准——新财富”升级到“新标准——研究声誉、创收能力、对内服务”。

    而对内服务如何突破?关键还是看清本质,建立体系和抓关键问题。

    杨仁文坦言:“各大券商都在强调对内服务,各券商越来越重视对内服务,但这么多年,并没有很好的实现对内服务的重大突破。”

    他提出,首先得重新打地基,重构对内服务体系,定价、流程、合规,需要全面梳理。其次,本质上研究所对外服务与对内服务,服务机制、定价机制、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差别,如果不能看清这些,容易盲目。只有想明白这一点,才能有所侧重,才可能聚焦突破。最后,从研究到业务,如何有效衔接与转化,也值得探索。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