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评论频道 > 民生杂谈 > 正文

四线城市种粮大户自述: 无人机完成农药喷洒 农耕转型有效降低人工成本

2019-02-10 23:42  来源:证券日报 刘 冬

    ■本报见习记者 刘冬

    由于耕地面积减少、小农户种植热情下降,规模化生产的种粮大户已成为粮食种植主力,记者新春回乡走访发现,近两年还出现了农业自动化建设加快的趋势。

    临近大年三十,在浙江省绍兴嵊州市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干部正陪着一位中年男子挨家挨户敲门,与村民们结算本年度的土地流转租金。这位中年男子名叫李华(化名),是方圆百里的种植大户,目前承包租赁的土地遍布5个村子,共计约220亩。

    “全家吃不饱饿不死,比打工强一点。”谈及经济效益,李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每亩地每年大概产量1200斤,全部供应给嵊州市本地居民,但由于国家收购价下调和化肥种子等农资材料、人工成本等价格上涨,2018年开始李华感到经济效益明显下降,“预计2019年还会继续低迷。进口粮食冲击,很多田地种植了经济效益更高的树木,间接推高了土地租赁成本,而且土地也少了”。

    作为较早一批种粮大户,李华子承父业,干了这行十年多年,积累了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然而,据他描述嵊州市约有上百家种粮大户,那些销路不畅依赖国家收购的大户过得并不好。

    值得一提的是,机械化、自动化种植为李华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自2016年开始转型,目前实现了农业半自动化,插秧、收割都由大型机械取代人工作业,喷洒农药已全部由无人机来完成,以前10多个人干的农活现在只需要3个人就能干完。”李华说。

    根据国家政策,一般超过50亩的种粮大户即可享受国家补贴,补贴金额各个省市不同。李华每年获得补贴120元/亩,支付给村民的土地承包使用租金为500元/亩。

    对于新年规划,李华依然怀揣希望:“打算赚有钱人的钱。”

    李华曾经也考虑与大型电商合作扩大产量和销售规模,但由于各地对水稻的口感和品质要求各异,以及人力财力限制作罢,如今决定深耕本地市场。“想搞一点电商,给高档小区供应、配送高品质大米。”他说。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