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立良
今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从各方面透露的信息看,如何化解我国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已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重要话题之一。
积极应对三重压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将发挥决定性作用。
首先,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化解需求收缩压力。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为9.0%,2020年至2021年为3.9%。同样的周期,出口增速则由前一时期的6.1%跃升至最近两年的16.0%。
“千方百计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升级”已成为各界共识。各部门、各地区已陆续出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14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对服务业、餐饮业、零售业、旅游业、公路水路铁路运输业、民航业以及精准实施疫情防控措施等方面提出43项具体政策措施;各地在推出消费季的同时,也发放了若干消费券以刺激消费。
全国两会期间,更有针对性、实施效果更好的政策建议一定会不断涌现,有的将成为扩内需政策矩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提高供应链和产业链的韧性来应对供给冲击。供给冲击包括多个层面,比如原材料、劳动力、供应链等。这些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对应的量化指标,比如涉及劳动力的有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涉及原材料、供应链产业链的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这些量化指标有望在今年得到进一步优化。
只有供应链、产业链的韧性得到显著提升,才能降低供给冲击。在这个过程中,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壮大是提升产业链韧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基础,而其中,数字化是重要抓手之一。工信部去年印发的《“十四五”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最近“东数西算”工程的启动,就是力求发挥我国市场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构建稳定高效产业链,最终实现供给稳定。
再次,宏观政策给力有助于提振预期。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到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5日召开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都是为了提振预期,稳定经济大盘。
改变预期转弱的手段有很多,但最受关注的仍是货币政策如何灵活适度,财政政策如何积极、精准、可持续。从今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执行力度来看,已经做到了靠前发力。货币政策方面,释放流动性有效支持了实体经济,同时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仍然丰富、空间充足。财政政策也充分体现了积极因素,减税降费范围、力度不断增加,今年前两个月地方债发行1.2万亿元,专项债更是有望于3月底发完。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2021年我国经济展现出了强劲韧性,向各界释放了“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的信号。“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明确要求,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亟须积极应对解决三重压力,探寻中国经济保持活力、蓬勃发展的新动力。
00:24 | 上市公司参设产业基金应逐“新”求... |
00:24 | 电子行业呈现强复苏态势 算力存储... |
00:24 | 以汽车产业“链”出经济新动能 多... |
00:24 | 海大集团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持续打... |
00:24 | 专访联东集团常务副总裁梁环宇:产... |
00:24 | 泸州老窖:推进产能优化升级 加快... |
00:24 | 时代电气乘新能源之风而上 积极布... |
00:24 | 优化产品结构强化经销商网络 五粮... |
00:24 | 直击轨道交通行业集体路演:行业景... |
00:24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耐心“陪跑” 赋... |
00:24 | 实探博时津开科工产业园REIT底层资... |
00:24 | 保险预定利率“2时代”下银保代销...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