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时报-农金网北京讯(记者 郑源源)近日,银保监会举行“银行业保险业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八场发布会。河北、内蒙古、浙江、山东四地银保监局分别介绍了过去十年来,辖内银行业保险业改革发展情况和监管成效举措。
河北:推动“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
“银行业资产规模是十年前的2.8倍,贷款余额增长2.5倍;保险业资产规模是十年前的3.2倍,保障金额增长9.4倍,保险深度由2.9%上升至4.9%,保险密度由1051元/人上升至2678元/人。”河北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文刚介绍。
大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河北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河北银保监局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创新信贷融资模式,优先配置信贷规模,大力支持产业、生态、交通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支持首钢、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等一大批疏解项目落户河北。
截至6月末,全省银行业支持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贷款余额6130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支持京津冀产业转移升级贷款余额1878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支持京津冀生态环保贷款余额2981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保险机构为相关项目提供从建设期到运营期一揽子保险保障,截至6月末,为各类工程提供风险保障1646亿元,为2670个环境污染责任险项目提供风险保障23.51亿元,在环京津地区承保森林面积3527万亩,提供风险保障229亿元。
大力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助力河北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严控两高融资,助力河北超额完成钢铁、煤炭、水泥等六大行业去产能任务,其中钢铁产能由峰值时的3.2亿吨压减到2亿吨以内。”王文刚表示。同时,河北银保监局印发《关于加强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大力支持曹妃甸片区、正定片区等四大片区发展,助力打造全国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积极支持河北发展新产业新动能,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项目贷款余额、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多年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幅分别达21%和30%;在全国率先出台《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指导意见》,加大绿色、清洁能源领域信贷支持力度。
截至6月末,全省绿色信贷余额5514亿元,同比增长50%。2022年以来,绿色融资活动实现节约标准煤279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亿吨。
大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助力打造河北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据王文刚介绍,河北银保监局持续完善新区银行保险组织体系,在新区新设4家法人银行机构、22家分行(分公司)级银行保险机构。创新应用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技术场景,累计拨付征迁资金550亿元、建设资金150亿元;助力全面建成新区“四纵两横”高速公路和对外骨干路网,交通运输类贷款余额300亿元;为白洋淀综合治理、“千年秀林”等项目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累计发放绿色信贷300亿元;推动海外直贷、碳排放权跨境交易结汇等业务在新区先后落地;为新区企业复工复产、征迁安置、新市民等提供专属金融服务,全省银行业保险业支持新区谋划推进重点项目240个,累计完成投资逾4600亿元。
内蒙古:厚植“草原绿”增色“中国蓝”
“绿色,是内蒙古大地的本色和底色,绿色金融也是内蒙古金融的本色。”内蒙古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俞林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表示。
俞林从五方面介绍了内蒙古银保监局在引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方面所做的工作。
铺展金融行业“草原绿”。“我们依托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落地、统计评估、通报督导体系,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据俞林介绍,十年来,内蒙古银行业的绿色融资从2013年的1196亿元增至2022年6月末的3254亿元,年均增长11.77%,快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长速度近4个百分点。
打造金融支持“绿巨人”。内蒙古银保监局围绕低碳、零碳、减碳和负碳递进式主线,瞄准新能源控煤减碳、再电气化、绿氢经济等重大工程及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领域加大金融服务力度。辖内保险业为森林、草原等提供各类风险保障1549亿元。据初步统计,十年来绿色融资累计节约标准煤1.36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2.73亿吨。
提升金融服务“含绿量”。内蒙古银保监局引导多家银行保险机构推出国内首笔基于结果导向型的转贷款项目、全国首单“补贴确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全国首单钢铁行业“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全国首单牧草碳汇指数保险,在辖内推动挂牌成立首批循环经济特色支行,开辟碳排放权、碳汇权益等生态资源权益产品服务创新先河。同时,将绿色金融向零售领域、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扩充,综合运用“投、贷、债、股、租、顾”等多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方式,为新能源企业发展和兼并重组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
系上风险防范“绿丝带”。内蒙古银保监局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将绿色项目纳入信用风险流程,动态全过程管理;开展气候、环境和社会风险压力测试,提升风险预判能力,强化环境风险识别,对高风险企业进行“集中度、名单制”管理,累计退出“两高”领域的贷款100亿元以上,绿色金融资产总体良好。
“到今年上半年,绿色信贷的不良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多,低于全自治区的各项不良贷款1.2个百分点。”俞林介绍说。
共推高质量发展“绿动能”。俞林表示,内蒙古银保监局与自治区发改、生态环境、工信、能源等部门加强协调;立足各自职责出台一系列助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区域绿色发展战略和政策框架;并与产业、财政、生态环境部门协同联动,推进各项工作和重点工作部署落实、落地、落细。
浙江:助力新市民实现“四个梦”
“十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找准金融服务重点,金融服务质效实现重大跃升。银行业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8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超12%;保险深度从2.72%上升到4.05%,保险密度从每人1610元上升到4547元。”浙江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包祖明表示。
在服务新市民方面,包祖明指出:“浙江是新市民流入大省。服务好新市民群体,助力安居乐业非常重要,也离不开相关金融服务。”
包祖明用“四个梦”概括浙江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
加大金融供给,助力实现“安居梦”。针对新市民住房难题,浙江银保监局创新完善租赁住房贷款产品体系,加大对保障型租赁住房建设项目支持,配合各级政府部门盘活闲置厂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160多宗,建成一批长租社区。截至6月末,全省住房租赁贷款近318亿元,同比增长96.3%。
创新专属产品,助力实现“创业梦”。针对新市民缺乏有效资产,难以通过抵押获得贷款难题,浙江银保监局强化银担合作,创新推广青年贷、创业贷、小额信用贷款,并给予利率优惠,带动提升融资便利度,也强化对新市民创业支持。截至6月末,省内主要法人银行支持新市民创业贷款已经超过200亿元。
提升保险保障,助力实现“安全梦”。针对新市民就业灵活、职业风险相对较高的特点,浙江银保监局推动保险机构通过灵活投保、平台对接、集团投保等方式,对快递、外卖等新市民比较集中的行业群体,提供质优价廉的专属保险保障。针对新市民医疗保障不足问题,指导保险机构创新保险服务模式,将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拓展到新市民群体。比如杭州的“西湖益联保”新市民投保占比已经超过20%。
优化精准服务,助力实现“幸福梦”。针对农民工工资保障需求,浙江银保监局组织全省54家银行与省人社厅建立全过程监控、全链条可溯的工资支付管理体系,并大力推广保证金替代保险机制,服务建筑工程1.66万个,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超过3100亿元。针对新市民便捷化、均等化金融需求,指导部分银行设立线上线下服务专区,推出专属借记卡和小额助学贷、养老贷。依托浙江省“浙里新市民”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新市民“无感授信”模式,大力推广以线上化、纯信用为标志的“新市民贷”。
山东: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辖区存贷款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0.7%和11.3%,总量分别达到11.6万亿元和9.4万亿元;保险密度从1100元/人提高至3080元/人,保险深度从2.3%提高到4.1%,保险公司累计赔付6698.8亿元。”山东银保监局党委书记、局长邢桂君介绍。
“山东是黄河流域唯一的河海交汇区,在动能转换、对外开放、文化传承等领域独具优势。”邢桂君从三方面介绍了山东银行业保险业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情况。
把握发展主动,加强金融服务黄河战略监管引领。
山东银保监局组建工作专班,开展专题研究,出台辖区银行保险业服务黄河流域指导意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沿黄25市县一体化推动等十余项综合性政策或方案;建立黄河重点任务台账,健全监测评估、跟踪督导机制,引导银行保险业将资源配置、绩效考核、风控措施等与黄河战略紧密衔接,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效能。
6月末,沿黄9市各项贷款余额5.7万亿元,是十年前的2.8倍。其中农发行山东省分行投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贷款437.6亿元,同比增长了53.2%,居沿黄9省农发行首位。
坚持问题导向,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齐鲁样板。
“沿黄9省中,山东的发展成效和比较优势显著,但是省内沿黄区域也面临生态环境脆弱、防洪安全隐患突出、水资源受限明显等压力。”邢桂君指出,山东银保监局坚定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金融调节引导作用,着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样板区,鼓励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探索将碳排放权、水权等纳入质押融资担保范围,推动流域经济转型发展。截至6月末,辖区绿色信贷余额达7152.5亿元,支持减排二氧化碳当量3124.7万吨、二氧化硫当量481.9万吨。重点加大对流域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的信贷支持,完善对水利、水网等项目的金融配套服务。6月末,辖区生态类工程项目贷款、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类贷款分别达到509.5亿元和176.3亿元,推广清洁能源领域保险产品,增加环境污染等责任保险有效供给,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和管护维修等提供风险保障13.6亿元。
聚焦重点任务,激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山东银保监局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为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注入金融动能。
突出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6月末,辖区银行机构共为沿黄9市1174个省级重点项目提供授信余额737.6亿元,保险资金投资余额1183亿元,工程保险为2746个工程项目提供风险保障2010.9亿元。
加大对高端装备等“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金融支持,助力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支持济南全国科创金融改革实验区建设,引导机构加大科技发展融资支持,探索建设与科技成果转化相配套的风险评估、授信管理体系和保险保障机制。6月末,辖区银行机构成立各类科技特色支行34家,保险公司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为61台装备提供风险保障34.4亿元。
责任编辑:李美丽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