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怡明 王爱静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如何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需求并将有效的金融服务嵌入其中,是金融机构正在思考的课题之一。
近日,记者从农行浙江省分行了解到,在做好顶层设计方面,农行浙江省分行专门实施金融服务城乡融合行动方案,探索市场化模式,支持县城产业平台集聚、生态环境改善,以及水电路气等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项目建设。同时,深化农村教育、医疗和养老金融服务,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做好农村产权改革金融服务,助力乡村集成改革。
农行浙江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总经理龚志坚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针对重点领域,该分行一方面持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支持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不断强化“新市民”服务,创新“金融+生活+政务”新市民金融服务模式,并推广个人中长期经营性贷、“网捷贷”“车位贷”“家装贷”等金融产品。此外还不断推广“县域教育机构贷”“县域医院流动资金贷”“养老机构贷”等产品,做好县域公共服务。
近年来,农行浙江省分行推出一系列专项产品,例如,2013年,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中资金需求散、小、灵活等特征,创新推出“美丽乡村贷”,随后又持续迭代升级,推出“美丽城镇贷”“未来乡村贷”等产品,并通过加大考核力度、倾斜资源配置等方式,引导各级分支机构,持续加大涉农信贷投放。
截至今年6月末,农行浙江省分行县域存款、贷款总量双破“万亿元”;乡村建设贷款总量达3195亿元,金融服务覆盖全省所有乡镇;新型城镇化贷款余额2094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速超20%。
然而,银行的产品服务仍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服务县域教育医疗事业方面,需更多依靠金融科技等手段进行数字赋能。
“作为服务‘三农’主力金融机构,我们将以更务实的担当和有力的举措,为浙江全面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发展持续贡献金融力量。”龚志坚表示,加大金融供给,安排专项资金、实施专门流程、制定专项评价,持续扩大信贷投放“蓄水池”。同时,创新乡村数字金融服务,助力改进乡村治理水平;深化“三农”绿色金融服务,助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广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服务,提升村民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坚持因地制宜,“一村一方案”,加大对乡村产业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差异化和精准性。此外,主动惠民让利,确保涉农主体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新增网点向重点乡镇和城郊倾斜,加大对偏远乡镇金融服务力度,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