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
下载客户端

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九游会·J9 > 理财频道 > 理财 > 正文

成本收益倒挂? 部分银行理财开启强退模式

2020-08-17 06:4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借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延后一年的“喘息”机会,银行正在加快压降存量理财产品规模。但“新老划断”原则好立,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近期有银行开启了未到期“老”理财产品的强退模式。对于这种提前终止的做法,除了因资管新规要求外,有股份行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还有可能是因为部分“老产品”成本收益倒挂,部分存量规模较大的银行,成本上有些吃不消。

    近日,一位理财用户向记者表示,他在一家大行购买的一只理财产品尚未到期便被强制赎回,原因是该产品不符合资管新规要求。

    上述资管人士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成本收益出现倒挂所致。“部分‘老’理财产品保本保息,收益也高,客户并不愿意主动赎回。但在现在这样的利率环境下,资金成本太高,收益可能出现倒挂,存量规模大的银行会很有压力。”他说。

    由于银行“老”理财产品属于隐性刚兑,一般收益率都比较高,超过5%的也不在少数。但今年市场流动性充裕,理财收益率一路下跌,已经跌破过3%的收益率水平。

    “特别是过去发行的一些所谓阶梯式理财产品,用户可以一直持有,没有截至期限。持有期限越长,收益越高,现在还有超过5%的收益率。现在市场上根本没有这样高收益率的产品,所以客户根本不愿意赎回。”该资管人士说。

    他预计,此后强退情况可能会越来越多,这也是通常做法。“银行一般会先对客户进行引导赎回,进而购买净值型产品。客户实在不愿意赎回,就发公告关停产品,正常清算。”他说。

    记者注意到,在2019年其实就有股份行和大行要求用户提前赎回部分理财产品,也就是提前终止产品。

    自2018年资管新规发布以来,银行积极按监管要求采取多种手段逐步压降存量理财产品,比如,发行新产品承接、二级市场出售、部分回标等,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东方金诚一份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存续银行理财产品数量为48503只,其中净值型产品占比仅为24.91%。

    原因分别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产品的资产端期限较长,有些长达两年,尚未到期。非标资产处理起来也较难;二是存量规模如果压降太快,可能出现本息不能覆盖的麻烦;三是如何有序打破固有的刚兑预期,让客户能接受波动型收益率,存在较大难度。

    当然,也有不少银行相比同行动作更快,保本理财余额已经清零。比如,交通银行、邮储银行、青岛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余额在2019年末就已压降清零。但仍有不少银行存量规模不小,如浦发银行截至2020年7月末的理财产品总规模接近1.5万亿元,其中净值型产品近9000亿元。

    考虑到转型过渡期的种种问题,近期监管部门已经明确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一年至2021年底,市场认为,这可以推动资管存量业务整改平稳进行,缓解金融机构整改压力。

九游会·J9 - 中国官方网站 | 真人游戏第一品牌
  • 24小时排行 一周排行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证券日报APP

扫一扫,即可下载

官方微信

扫一扫,加关注

官方微博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