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两会报道组 杜雨萌
3月3日,《证券日报》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今年共带来8份提案,其中就包括《关于推动设立国有创投类常青引导基金的提案》。
过去数年间,监管部门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牵头设立了大量的政府引导基金,这些引导基金充分发挥了杠杆效应、导向效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同时也优化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模式和使用效率,为优化各地产业布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的政府引导基金都是以基金形式存在,而基金既有固定的存续期限,也有投资期和退出期的限制,故而在资金使用上,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基金投资人最终需要退出,所以引导基金能否维持规模的稳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不利于形成对创投行业的长效支持。
对此,张懿宸在今年提交的《关于推动设立国有创投类常青引导基金的提案》中,提出两点具体建议:一是逐步推动引导基金向常青引导基金转型。
张懿宸认为,对于国内的政府引导基金而言,借鉴国外常青基金的模式,将引导基金转型为常青引导基金,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没有固定的存续期和投资期限,引导基金可以尽量分散出资时间,避免出现投资过于集中,受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波动的影响;基金可以持续投资,有利于创投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支持各级政府实现长期的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以基金每年分红代替基金到期后的一次性退出,可以为政府增加长期的收入来源,也可以实时、动态地对引导基金的投资情况进行监控;可以长期观察各投资人的业绩,有利于政府选择更加优质的基金管理人长期合作;逐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长期支持我国的创投事业。
二是要鼓励政府引导基金进行市场化改革。鼓励政府引导基金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市场化人才或与专业机构合作,形成更加科学、市场化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更加全面地从投资业绩、合规管理、招商贡献、科技贡献、就业贡献等多方面多维度评价子基金,并作为未来继续出资支持的依据。
在张懿宸看来,市场化的政府引导基金是政府投资综合效益的重要保障,也是未来部分引导基金转型为常青引导基金的必要条件与推动因素。
(编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