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乔宇
冷空气袭来,又逢防疫要求升级,旅游业再次进入淡季。
为了实现淡季不淡,旅游业做过很多努力。“云旅游”“同城游”“周边游”接连出现在公众视野,“直播带货”“夜游经济”“宅酒店”“剧本杀”等新玩法成为开拓业务的新方向。但在市场普遍看来,对于旅游业而言,多数创新业务意在提升行业景气度,“随心飞”“随心租”以及酒店预售等“囤货”类产品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旅游业现金流紧缺的燃眉之急。
“旅游行业是受疫情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疫情局部反复和超出预期的持续性也对行业造成严重打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邓宁对《证券日报》记者谈道,“囤货”模式可以帮助文旅企业资金回笼,部分缓解经营的资金缺口,同时对游客而言则在较低价格预订了未来旅游产品,也享受到了实惠。邓宁同时呼吁,预售类产品可以更多元化的开展,例如预售不光是景区门票,更多可以利用探店和直播带货等形式。
“随心飞”卷土重来
“随心租”接踵而至
疫情反复,此前备受关注的“随心飞”也再度掀起热潮。
在不久前的双11期间,包括山东航空、海南航空、春秋航空、中国联合航空、深圳航空等在内的多家航司上线“随心飞”产品,机票次卡、往返卡、公务舱卡等多种新品也纷纷亮相。据来自飞猪的数据显示,仅在双11期间,8家航空公司“随心飞”产品累计销量超10万件。
谈及随心飞产品的热潮,山东航空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下半年以来,该航司先后发布了两款不同玩法的产品,除了推出不限航班和成绩次数的“随心飞”产品“魔毯3.0”外,还推出了可用较低价格兑换未来航班机票的囤货类产产品“魔豆”。
“年轻一代在机票方面的消费需求、消费方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越来越追求新奇感和趣味感。”该负责人指出,同时,随心飞类产品也能与常规的机票产品形成更好的计划性与即时性互补,提升航班运营效率。
“‘随心飞’的卷土重来是供给、需求两侧共同作用的结果。”飞猪机票和用车业务负责人向敏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民航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抑制了部分出行需求。比如今年十一假期,全民航运输旅客人次同比去年下降了近2成”。
在业内人士看来,现金流和运载效率问题是航司面临的主要困难,而“随心飞”不但有助于航司较早地锁定未来收入,还有助于提高航司运载效率。在疫情期间确定性需求下降的阶段,探索不确定性需求中能够涌现出的机会成为民航业共同关注的话题。
“随心飞”产品走红为出行行业的创新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今年双11期间,“随心租”产品亦横空出世。双十一期间,神州租车推“随心租”系列产品上线。据神州租车方面介绍,目前推出的“随心租”产品覆盖了周中工作场景以及周末的短途周边游场景。据透露,神州租车还会不定期推出日租、周租、月租等套餐组合。
“此次推出的‘周末随心租’‘周中随心租’‘7日租车卡’等产品一经上线,便成为爆款产品。”据神州租车方面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疫情一方面提升了本地租车需求;一方面提升了用户对出行的安全性和私密性的重视。因此神州租车的“随心租”系列新产品无论是价格还是可使用周期上均减轻用户顾虑,符合用户消费心理。
向敏认为,与“随心飞”相比,“随心租”更有望成为可持续性的创新出行方式。向敏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租车市场相对分散,淡季期间能够有闲散车辆可供调度的。随心租类产品或将成为疫情倒逼交通行业涌现出的真正的可持续落地的创新产品。”。
锁定复苏行情筹码
“囤货”模式提振行业景气度
“无论是‘随心飞’还是‘随心租’,都在出行淡季期间起到了活跃出行市场,提振长期出行作用。”向敏表示,“后疫情时代,即时性的以及确定性强的出行需求被压制,但是如果在相对淡季的时候推出随心飞、随心租等囤货式的出行模式,就有助于锁定一些非确定性的需求,同时为未来出行市场的恢复增加了一些确定性的筹码”。
出行领域外,在近两年的电商购物节期间,酒店民宿行业积极玩转预付模式。今年双11期间,北京环球影城就推出了半年卡。向敏同时表示,随着消费主体的年轻化和疫情的影响,旅游的需求和习惯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个性化、非刚性的需求凸显出来,形式新颖、体验灵活的商品更受青睐。最直观的结果就是酒店套餐、“随心飞”类产品的热销。
“最重要的是要先渡过眼前的难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民航业、租车业、酒店业乃至旅游景区都是重资产公司,对于现金流要求较高。“因此,在淡季的时候,打折出售相关产品能够回笼一些现金”。
在盘和林看来,疫情对于旅游业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加速旅游业这一传统行业向数字化转型的进程,旅行业相关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在产品领域的创新,或许就可成为旅游业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
“旅游行业的脆弱性和疫情的阴霾将长期存在。”邓宁对《证券日报》记者坦言,科技的加速渗入对于旅游行业意义明显,疫情加速了互联网与旅游深度融合。邓宁同时表示,预售类产品可以更多元化的开展,例如预售可以不局限于酒店、景区门票等产品。更多可以利用探店和直播带货等形式,推介美食、农产品、非遗等目的地特产与文化产品,一方面分散旅游业脆弱性;另一方面也是目的地营销的新模式。
(编辑 孙倩)
23:40 | 金沃股份发布股权激励计划 提出连... |
23:40 | 电广传媒董事长王艳忠:新文旅模式... |
23:40 | 乐道汽车总裁:抢占15万元至20万元... |
23:40 | 隆基绿能将与金阳新能源等合作生产... |
23:40 | 8月份在华销量几近“腰斩” 宝马正... |
23:40 | 分布式光伏市场火热 相关上市公司... |
23:40 | 2024云栖大会展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
23:40 | 半导体领域并购持续升温 有利于产... |
23:40 | 十部影片官宣定档国庆假期 下半年... |
23:40 |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 |
23:39 | “提前还房贷”引关注 调降存量房... |
23:39 | 年内中小基金公司密集增资 九泰基...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