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立良 见习记者 郭冀川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社会的建立,数字医疗持续升温,其落地项目如互联网医院和在线问诊等被社会广泛了解与接纳的时候,面对现有药物不能很好治疗的病症,作为数字医疗的另一细分领域,数字疗法也获得了多项突破性进展。
近期,国际数字疗法协会联盟(DTA)与全球医生组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协作推进在中国以及亚太国家的数字疗法全面合作。全球医生组织总代表时占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疫情催化了数字医疗和数字疗法等主动健康干预技术创新研发和应用,国内也有众多数字医疗初创企业闻声而起,加入到全球数字医疗创业“大军”。
数字疗法布局多领域
根据DTA的定义,数字疗法是由软件程序驱动,以循证医学(遵循证据的医学,又称实证医学)为基础的干预方案,用以治疗、管理或预防疾病。数字疗法既能单独使用,也可以与药物联用,或与其他疗法配合使用,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通过数字疗法,患者可以运用数字化手段管理身体,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状况。在传统的治疗环节,病人要根据医生开具的处方去药房取药,数字疗法则是将其中的药物更换为了某款手机APP或软件,或是软硬件结合的产品。
时占祥表示,“十四五”国家科技战略规划中提出“主动健康干预技术和新型治疗等前沿技术研发”,这意味着把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的理念与数字化科技发展整合为一体,数字疗法等创新技术研发和临床转化应用,也是后疫情时代国内和国际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界关注的核心。
联仁健康医疗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医学部负责人苏丽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美国从2017年首款数字疗法通过注册审批上市后,陆续已经有几十款数字疗法诞生。涵盖的治疗领域包括精神、神经、内分泌、呼吸等。欧洲和日韩也有多款数字疗法面世,我国一些企业在呼吸、皮肤、中枢神经、肿瘤等领域的数字疗法均有布局。
如2020年6月,全球首款“游戏处方药”EndeavorRx获FDA批准,用于治疗8至12岁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儿童患者。2020年11月,术康APP通过了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主要适用于慢病及慢性疼痛患者的康复,作为处方由医生为患者开具,揭开了中国数字疗法的序幕。
苏丽说:“药物不再是治疗疾病的唯一衡量标准与干预手段,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健康医学模式,核心目标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建立健全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体系。”
数字疗法帮助药企下沉市场
心理咨询师荣鑫(化名)近期让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患者,参与了一项数字疗法产品“21天正念书写行动营”的使用,通过手机APP每日按计划听音频指导练习,提交心得记录,荣鑫会根据生成的心理健康数据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荣鑫对《证券日报》记者说:“这种全新的疗法融合了线上产品的便捷与线下心理治疗的系统性,将心理疾病的诊疗数字化呈现,既可以作为用药和诊疗的参考,又可以防止已有症状继续恶化。”
由于数字疗法可以与药物和医学诊疗配合使用的自然属性,极大地激发了大型制药公司的兴趣,一些国内外上市药企,如武田制药、Orexo、泰格医药等纷纷布局数字疗法领域,术康、妙健康、六六脑、微脉等国内科技公司已经开启数字疗法的应用研究。
妙健康高级副总裁兼首席医学官罗晓斌博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疗法是数字生活的全新体验,作为DTA认证企业,公司已基于慢病领域数字疗法进行了底层能力建设,并在有效性上也得到了相关数据的验证。
罗晓斌说:“2019年到2020年之间,我们针对一百万用户进行的分析显示,全年接受数字疗法的参与者平均每日睡眠时长增加35分钟,步数增加1.7倍,总体重减轻约1.5公斤。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参与者所沉淀的海量健康数据具有更大的价值。”
大量的医学研究结果证明,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与患者的生活行为方式有强相关性,这些疾病不能单纯依靠药物来控制,而要在改变和避免患者不良生活行为方式的基础上,再服用药物治疗,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苏丽介绍,她曾在国内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一项关于11505例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科学研究中发现,有高达46%的患者在第一个月放弃服药,这一数据与高血压诊疗指南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基于生活行为干预的数字疗法,可以在患者依从性管理上,给药企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苏丽说:“药企可以通过数字疗法绑定治疗方案的方式,抵御来自竞争产品的压力。对于药品管线匮乏的企业来说,数字疗法也可以作为产品的补充,摆脱自身品种单一的商业风险。”
目前国内数字疗法企业大致可分为技术驱动型、专家驱动型、概念驱动型等,苏丽认为,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洞察数字疗法的本质——解决疾病治疗问题,就很容易走上“慢病管理”“流量至上”的歧路。数字疗法企业成功的关键能力,包括疾病阅读和产品标准化能力、临床试验能力、渠道与准入能力、销售与运营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等。
与商保支付结合建立新商业体系
由于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和谨慎性,数字疗法作为一个全新概念的医疗方法,在过去面临着无法检测、评审的尴尬局面,因此商业化就更加难以实现,这也困扰着国内的数字疗法研发企业。
而随着数字疗法能够经过数轮临床研究,证明疗效可靠并获得批准,将有望成为国内医疗服务提供机构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公认的医疗方案,甚至推动商业保险的数字化建设。
罗晓斌介绍,以糖尿病和高血压为例,妙健康完成档案数据和画像的设立后,会对保单用户做分层管理。一方面对用户的健康风险通过量化进行分层,给用户提出个性化的数字化健康计划,把数字疗法服务提供给保险公司;另一方面高频次的用户交互,将有效提升健康水平,更利于保险实现控费。
罗晓斌说:“通过建设‘保险+健康管理’的数字化中台,可以实现保险产品营销和健康服务能力、智能核保核赔、健康数据可视化平台风险控制和创新产品设计等功能,以及为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和精准医疗服务。将数字疗法与商保支付紧密结合,不仅可以落地数字疗法的应用场景,还能帮助保险公司更好控费,实现数字化转型。”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主任委员郭清教授对《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数字疗法在国外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而我国数字疗法才刚起步,原因有两点:首先,数字疗法目前关注的领域大多和心理与行为方式干预有关,而我国对于行为方式医学和健康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对非药物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
其次,从支付方式来看,国外数字疗法主要是通过商业保险支付,国内的商保在国家医疗保险体系中的份额较低,且商业健康保险提升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应用,也同样于探索期,需要开发适应中国医疗环境的商业模式。
安信证券在研报中指出,受政策支持,公共医保的在线支付及商业健康险覆盖范围,已扩大至更多合规的在线诊疗服务,报销范围包括线上医疗健康及医疗费用,商业保险的渗透率也逐步提高。这些发展趋势促进了医疗服务付款方的多元化,有助于按服务付费向按人头付费及价值支付模式转变。因此,数字医疗健康服务的便捷性及可获得性已得到极大提高,随着支付体系完善,基于价值的模式也将逐步建立。
资本入局补全数字医疗链条
目前传统医疗行业的市场环境,监管和企业间竞争都日趋严峻,无论跨国药企还是本土巨头,都在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企业成功突围便在于创新,也正是这个基因促使药械企业不断的创新尝试。
在这场新的创新竞赛中,数字疗法区别于传统药物研发的路径,凭借大数据、算法加持下的“数字药”技术,吸引了资本的积极参与。麦肯锡202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数字疗法市场的投资金额,在过去近十年中都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
报告指出,2016-2020年全球数字疗法融资金额共达118.37亿美元,呈快速增长趋势,并且在2020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中,疫情期间FDA对慢性病、心理健康数字疗法审批紧急放开,为行业爆发带来进一步刺激。
动脉网蛋壳研究院院长姜天骄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本过去主要关注数字医疗平台的医生资源储备量以及患者端用户量,主要以互联网思维和视角看待数字医疗,热衷投资以连接为主要功能的互联网医疗和在线医疗产业,但这只是徘徊在医疗服务的“边缘”。而真正能进行干预治疗的数字医疗产品缺失,也导致数字医疗迟迟无法切入到医疗核心环节。
姜天骄说:“如今数字疗法的出现,是整个数字医疗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数字医疗不再只是提供一个连接的功能,而是非常深度的参与到诊疗过程中,实现对疾病的干预,真正重要的不再是产品平台上的医患数量,而是产品的临床效果。这个重要的变化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数字疗法相关的投资快速升温,机构投资者的热情也侧面反映出对数字疗法未来前景的认可与期待,数字疗法已经成为整个数字医疗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创新趋势。”
数字疗法虽然更强调临床循证依据,但其终究是以软件平台为主进行干预,姜天骄指出,软件产品的设计本身也非常重要,往往影响到患者的依从性和干预的效果。例如数字疗法游戏产品,如果可玩性不足,就不能算是一款足够好的数字疗法产品,这个维度是传统药物研发中不曾遇到的。他说:“我们相信,随着数字疗法产品的不断成熟完善,数字医疗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大幅提升,数字技术将真正实现赋能医疗。”
(编辑 崔漫 才山丹)
19:50 | 湖南省金芙蓉投资基金推介会走进深... |
19:40 | 复星医药拟100%控股CAR-T药物子公... |
19:38 | 零碳动力 革新未来 潍柴氢内燃机正... |
19:22 | 戴维医疗创始人、控股股东、实际控... |
18:49 | 京港合作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石... |
18:47 |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进一步完... |
18:45 | 信邦智能发布股权激励预案 2024年... |
18:44 | 中富通:控股子公司增资扩股 数字... |
18:27 | 华东医药与惠升生物就1类新药惠优... |
18:17 | 凯文教育控股股东拟3.28亿元受让八... |
16:53 | 中国太保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 |
16:35 | 金融赋能 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
版权所有证券日报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8001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81903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567号京ICP备17054264号
证券日报网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申明,风险自负。
证券日报社电话:010-83251700网站电话:010-83251800 网站传真:010-83251801电子邮件:xmtzx@zqrb.net
扫一扫,即可下载
扫一扫,加关注
扫一扫,加关注